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教育管理» 本科生教育»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坐落在首都北京朝阳区。学校校园规划精致,环境优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理五大学科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玲,校长施建军。

(二)本科教育情况

学校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决策咨询为国家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的学生一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遍布全国外贸、金融等行业领域及国家机关、中国驻外商务机构、国际企业和组织,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适度拓展学科领域,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下设16个学院,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体育部和文化艺术教学部;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本科专业39个,其中新增专业3个。

学校坚持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稳妥地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来华留学生教育,适度开展高端继续教育。

在校本科生规模为8445人(表一),本科生占全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54.78%(表二)。

表一 学校本科生分年级统计

合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8445

2133

2095

2054

2163

表二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类别及比例

类别

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留学生

(学历生)

在校生数

8445

3997

583

2390

所占比例

54.78%

25.93%

3.78%

15.50%

(三)本科生源质量

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华侨港澳台地区计划招生2130人,实际招生人数为2149人。其中文科1095人,理科1054人。2013年本科生招生专业(方向)43,学校设自主招生,并招收艺术特长生、招收女子篮球高水平运动员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第二学位学生。经教育部批准,学校2013年新增香港免试生招生;首次增加了贫困地区专项计划40人,在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河南等13个省市的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定向招生。

学校文科录取的考生排名基本保持在全国各省市300名左右,其中宁夏文科最低分排名全省第97位,黑龙江文科最低分排名全省第128位,广西文科最低分排名全省第191位;理科录取的考生排名基本稳定在全国各省市1800名左右,其中宁夏理科最低分排名全省第283位,内蒙古理科最低分排名全省第630位,吉林理科最低分排名全省第640位;在北京地区的高校中,学校理科排名第五,文科排名第六。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录取分数都排在前十名以内。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在编专任教师1014名,同时,聘请一批优秀的国内外兼职教师,生师比为20.68:1,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举措,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规模稳步扩大。随着大量博士、博士后和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培养,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整体结构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形成了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学术梯队,为拔尖人才的涌现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2013年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净增加63人。接收应届毕业生50人,其中海外归博士17人,占34%。专任教师博士率保持在62%,境外毕业博士比例保持在15%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率达到80%

学校积极倡导和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课,2013年,我校教学单位在编在岗教授共164人,其中141人为本科生授课,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达到85.98%

为深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体制改革,学校召开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会议,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和校内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通过实施“惠园特聘教授”计划、“惠园杰出学者”计划,以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为目标,校内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育覆盖50岁以下所有不同年龄段教师。

2013年学校多人次入选高层次人才项目。汤谷良教授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永贵教授入选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名教授入选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名教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8名教授入选教育部2013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名教授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1位教师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根据教育部对主讲教师的要求,学校认真贯彻《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严格控制主讲教师任职资格,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根据各学院推荐的参训教师及课程信息,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活动。

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方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新进教师进行了3个月的培训与学习,培训方式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题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我校2013年新进教师中有47人获得教学培训合格证。

(二)教学投入

学校重视教学投入,2013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36元,较上一年增长442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102.7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50元,生均实习经费215元。

截止到2013年底,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5平方米,其中教室使用面积为3.27万平方米,实验室等面积为3.0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4.2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33亿元,其中201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300.18万元。

截止到2013年底,馆藏纸质图书累计量为206.41万册,较上一年增长8.3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7.51万册(中文图书150.08万册,外文图书7.23万册),包括已编目库藏海关文献4万余册,电子图书48.9万种。纸质图书生均图书量为6.7册,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共采购数据库5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27个,外文数据库31个,全年新采购外文期刊225种,中文期刊1663种。进一步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2013年全年,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18.45万人次,日均接待量为4000人次。全年外借和还回图书分别为18.0518.22万册次,图书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

目前,校园网共有三条出口链路,总计接入带宽为2.2G。无线网覆盖学校所有教学办公楼及室外部分主要活动场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性能优良、功能完善的校园公共服务及教学支撑的信息网络系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障和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育教学改革

我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特色,注意研究新趋势、新变化、新要求。学校扎实推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为本科人才培养注入生机和活力,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以特色促发展,打造学校品牌。

1.启动多个实验班项目,丰富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对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分类培养,学校在2013年启动了多个实验班项目。

(1)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 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厚的国际经济、商务、法律、管理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娴熟的中文、英文、法文语言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体目标是向国际组织以及为我国国际发展事业和跨国公司提供专业人才储备。

2)法律与金融实验班。采用“精英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学生提供为期半年的海外学习机会;专门聘请外国专家为学生开设全英语授课法律和金融课程。实验班的设立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培养法律职业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掌握法律基础学科知识、同时拥有交叉知识结构、适合于多种专业岗位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

3)中俄项目实验班。面向经管类学生,旨在借助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的平台,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中、英、俄三个语种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以适应中俄经济贸易日益深入发展的市场需求。该班学生将在本科三年级赴俄罗斯留学一年,从而为国家培养出精通经贸专业知识、具备语言交流能力、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竞争力突出的符合中俄经济合作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为更好地开展小班教学,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促进教学互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校首次面向2013级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全校11个学院共开设42门新生研讨课。

2.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学校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林桂军教授主讲的《国际贸易》和王健教授主讲的《国际贸易实务》入选教育部“2013年度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王永贵教授主讲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服务的力量》在爱课程网正式上线,这是我校继张新民教授主讲的《财务报表分析》后第二门申报成功并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国际商法、阿拉伯语经贸谈判与口译、电子金融、高级商务英语听说、国际贸易五门课程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名单。

2013年学校组织申报6项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全部成功获得立项(1项联合项目、5项面上项目);“国际商贸人才”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成功申报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2部教材荣获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

3.校级教学项目建设

2013年度学校一如既往地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教学立项工作与签约仪式,资助精品课程、常规课程、精品教材、常规教材、教改立项和专业建设等50多项。完成校级本科教学建设项目验收64项,包括2门专业建设项目,17门荣誉课程项目,1门示范课程,3门精品课程,16门常规课程,1门精品教材,5门常规教材,19项教学实验课题。

4.评选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标兵”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表彰和鼓励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同时带动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学校启动“教学标兵”评选,10名教师荣获2013年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标兵”。

5.出版《创新与实践——本科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

为了更好地总结与推广实践经验,分享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出版了《创新与实践——本科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文章的作者,大多来自一线教学或教学管理岗位,《论文集》的出版进一步激发了全校教职员工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学校决定将每年组织一次征文活动并公开出版一本《论文集》。

 

(二)教学运行

根据培养方案的安排,2013年全校开设838门课程,3542个课堂,全年两个学期选课人次达到143837人次,平均课堂规模为40.61人。鉴于我校选课机制的特殊性,学生可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开设的课程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因此,同一课堂可能包括必修、选修、辅修的学生,无法按必修课与选修课区分,我们按课堂选课学生人数多少划分3个等级统计(见表三)。

此外,配合我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荣誉学士项目开设了研究导向的荣誉课程47门,616人次选修。为了推动和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于2013年加入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开设6门课程面向共同体学生开放,有387人次选修我校课程,同时我校学生有611人次选修了共同体课程。2013年暑期国际学校共开设78课程,选课人数突破了3000人次

表三 课堂规模统计分析

课堂规模(人)

课堂数

课堂占比

选课人次

人次占比

50以下

2628

74.20%

52877

36.76%

50-90

520

14.68%

35675

24.80%

90以上

394

11.12%

55285

38.44%

总计

3542

100.00%

143837

100.00%

(三)实践教学

1.加强艺术实践类课程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注重开设体现民族特色、学校办学特色的艺术课程,重点加强艺术实践课程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包括艺术理论类、艺术审美类和艺术实践类在内的课程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开设专题讲座,形成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讲座为辅、艺术教学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推进一、二、三课堂联动培养

学校重视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将学生培养在空间上界定为三类课堂,二、三课堂列入培养方案的必修学分。传统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特别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校园内的课外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为第二课堂,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和实习为第三课堂,侧重于社会视野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通过培养空间和训练时间的合理配置,推进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使学生在校内接受一、二课堂的训练与在校外接受社会实践的锻炼有机结合起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强化社会实践,支持创新创业

2013年,学校开展了以畅想美丽中国梦,汇聚青春正能量”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有367支实践团队,3424人次参与实践活动,地点遍及全国各地以及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最终有2支团队入选团中央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国家级团队,2支团队晋级青年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全国100强,2支团队入选智汇·深呼吸首都大学生环保创新创意实践大赛北京市重点团队,2支被评为10支团队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10支团队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成果。我校连续四年荣获首都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团中央、团市委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实践队伍受到全国各地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宣传。

2013年度,学生暑期实习工作进展顺利,学生实习单位覆盖面广,行业分布广泛,包括政府事业单位、跨国公司、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学生实习与专业结合度较高,如金融学院学生大多在金融行业、法学院学生集中在律所和法院、保险学院学生在保险公司实习等。

2013年学校派出涉及10种外语专业的40名学生前往广州参加第11311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口译工作,出翻400余人次,深得广交会官方好评。2013年度,全校本科生出境游学、实习400余人次。通过海外留学专项资金项目资助33名学生参加香港浸会大学“全球化”暑期学习项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访学项目、德国波茨坦大学“创业与企业创新”项目、波士顿大学“商务英语和美国文化”项目和台湾政治大学暑期访学项目等项目。

2013年我校为丰富创业就业支持途径,通过年度创业立项、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者经验分享沙龙等一些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共举办创业就业大讲堂系列讲座7场,其他系列理念教育讲座3场,创业实践类活动6项,创业类大赛的开展包括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中国赛区比赛、电信互联网创业大赛等一系列赛事的宣传与推广,并顺利完成了2012年北京市创业就业示范项目的结项工作和2013年的立项工作等。

2012-2013年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有50项创新项目、90项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成功。并于20139月,完成了项目结项验收评比。2013-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25个创新项目、50个创业项目成功立项。已于201312月顺利完成中期检查工作。

为鼓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在“经纬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资助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经纬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行,参赛人数达500余人,《先锋网络文化创意公司创意计划》、《友游网》两个项目以精巧的创意获得特等奖,分别获得资助创业资金5万元。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基地、举办模拟面试大赛、举办学生名企行、通过对话名企系列活动及承办就业双选会等途径为数百名学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具体活动有职业规划指导系列,包含走进全球500强、见习经验分享会面试篇等;对话名企系列活动6场,分别有花旗、宝马、兴业银行、元甲律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并在活动现场进行简历的投递及招募;学生名企行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走近现代车厂、走近商务部进行实地参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签约授牌仪式,与北京华恒智信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兰亭集势、普华永道、中国太平人寿、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六家企业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成立见习基地。

2013年学校学生科研立项在2012年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化,2013共收到370项立项申请,类别涵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类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经管类学科共计20余个方向。最终共有175项课题成功立项。其中,经济管理类有107项,人文社科类有68项。

(四)教务管理系统

 2013年进行了信息化系统的全面升级建设,综合教务系统平台架构得到优化。本次系统升级建设,全面提升了系统性能和稳定性,对多种事务可自定义流程进行网上业务办理;完善了以自然人+角色进行授权的安全权限管理体系;设计了更灵活的外部学分的替代方案;设计并实施了选课“等待”功能;完善了培养方案综合管理功能以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计并完成“标签”式管理功能以满足多种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需要;将辅修课程、辅修计划纳入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辅修双学位过程管理;重新梳理成绩管理业务流程并实现加密防篡改防黑客等安全体系;设计并实现了有针对性的问卷发布与数据分析功能。

四、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一直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任务来抓。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一)教学中心地位有效落实,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等关系,形成了各级领导重视教学,教师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学校经费优先保证教学,形成各项制度、政策倾向教学,管理、服务围绕教学的良好氛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有效保证。

学校党政联席会经常研究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问题。学校在2013年修订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职教师/科研人员年度考核暂行办法》中明确各岗位教师在完成的基本教学工作量中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至少不得低于2学时/周。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中首次明确对于在高校工作20年以上,在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副教授,学校设立晋升教学类教授(限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学科)特殊通道,单独成立评议组评议通过后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批,并将教学成果和教改项目纳入研究成果和奖项予以认定,同时再次细化了教学工作“一票否决”的规定。

20141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基于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推进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会议的召开明确了利用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模式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路,为下一年度继续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确定了重点任务。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有效

学校历来重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施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各项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和整合,不断加强各个子系统反馈环节的建设,构成了信息采集、处理、反馈流程完整、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和周期性教学质量评价并重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形成了一套“科学决策、严格执行、快速反馈、调控有力”的运行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管理工作者质量意识的普遍提高,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1.制度保障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从学生成长、学生利益出发,把学生真正作为学校本科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013年,学校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文件及规定,为本科教学保驾护航,具体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暑期学校选课、成绩管理暂行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表彰2013年度教学标兵的决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高水平运动员本科生学业管理暂行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本科生跨学院转专业管理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表彰2012年度学科竞赛先进集体及个人的决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留校察看处分解除暂行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对2012年度本科教育教学征文获奖者进行表彰的决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办法》。

2.过程管理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学校一直强化过程管理,从开学初校领导带队查课、听课,期中教学检查,专家、领导、督导听课,到试卷论文检查、年度学院互评、课堂教学评估,构成了一个信息采集、处理、反馈流程完整、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和周期性教学质量评价并重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1)领导听课

2013年,校领导深入本科课堂进行听课,了解本科教学课堂教学情况,共计听课27次。学院、学系领导听课575人次。

2)督导工作

2013年度,督导组有针对性地听课384次,教务处定期召开督导例会,交流督导专家听课情况,并向学院及时反馈,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和提升作用。

3期中教学检查

学校每学期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包括教学秩序检查、学院召开学生座谈会、学院领导及学系主任听课等内容。此外,教务处组织召开2次学系主任、教师代表座谈会,倾听一线教师对本科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及时反馈。

4)学院互评

20137月教务处组织对2012-2013学年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学院互评工作,各学院/部一把手汇报本单位一学年教学工作突出成绩和存在问题,互评专家现场进行质询打分。各学院相互学习,充分交流和沟通,共同提高。

5)学生评教

学校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优良率在98%以上,学校对获评学院前10%251人次给予表彰。2013年,开设荣誉课程46门,选课483人次;开设新生研讨课42门,选课1057人次,均采用问卷形式对以上课程进行了学生评教。

3.国际认证

2012年春季学期伊始,为加速国际认证,商学院开展了为期两学年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运用,课程负责人衡量出每种教学方法对某一个或多个课程教学目标的贡献值,结合搜集出的其他数据最终计算出来该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整个学期的测量,搜集,整理和计算,课程负责人在学期末将其负责建设课程的测评报告提交给学院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的课程是否真实有效地支撑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真实有效地达成了学院关于培养优秀学生的使命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当中,对于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讨论和修改,对于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指导和微调。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推出了32门试点考察建设课程,基本覆盖了学院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4.建立院部质量报告制度

为全面贯彻和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学校研究决定,自2013年起,各院部编制并发布上一年度《院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院部质量报告制度的建立,强化了各教学单位的质量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总结经验与交流分享的作用。

五、学生学习效果

2013年,学校本科毕业生电子注册人数为1961人,1955人毕业且获得学士学位,2人毕业但未能获得学位,结业4人。毕业率99.80%,获学位率99.69%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浓厚校园学术氛围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经过积极努力,有效引导,各种赛事已由培育期逐步成熟,参赛人数与获奖人数均逐年增加。

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和美国数学建模比赛因着重强调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原创性、团队合作、交流以及结果的合理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赛的积极性。其中要求用英文撰写论文的美国数学建模比赛,需要参赛者同时具备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好的英语表述能力,更加突出国际化能力的培养,注重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我校学生更加广泛的关注,参赛热情尤为高涨,2013年,194队成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其中获得一等奖31队,二等奖76队,无论是参赛队伍数量还是成绩都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13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我校学生获全国二等奖7队、北京一等奖31队、二等奖40队,较上年度有大幅提升。

此外,在2013年全国数学竞赛中,我校9人获北京市奖项: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1219人报名,3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赛区)特等奖,3人获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30人获三等奖。获奖人数共计51人。在欧莱雅公司2013年度“Brandstorm校园市场策划大赛”中,我校获得中国赛区总冠军。第七届“挑战杯”,我校有15份选送参赛作品,其中: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7个。

(二)就业情况喜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我校共有毕业生3400人,其中本科生1947人; 截止201311底,本科生就业率为97.64%,签约率超过75%,其中读研40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80%

在《2013年度中国高校通用就业力排行榜》通用就业力总排名中,我校名列全国第五,英语工作能力排名列全国第四,各项排名均列全国财经类高校首位。我校就业工作的亮点和特色,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领刘延东同志的肯定和批示。

在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我校超过60%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京外省市中,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长三角经济圈是吸收我校毕业生最多的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四个大的领域。其中,机关和事业单位因户口保障力度大、工作性质稳定,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经过统计,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学习深造与专业的契合度为76.01%

2013年通过对毕业生离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94.44%的本科生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满意。通过对80家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达到95.65%,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职业能力都得到较高评价,其中专业基础、外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分别达到98.61%97.23%93.06%。说明我校的专业设置、外语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我校毕业生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的突出特点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在2013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在传统的就业重点行业就业人数基本保持稳定。金融机构对懂外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认可度高,人才吸纳能力进一步凸显。2013届到金融行业就业的人数达到91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8.81%;知名跨国公司也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宝洁、欧莱雅等公司每年都定向从我校招录毕业生,我校毕业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得到市场的认可。由于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和国际化的视野,我校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到海外深造的人数持续增加, 2013年选择到海外深造的毕业生人数达到553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28.40%,比2012年提高6%

2013年我校本科生国内读研人数405人,占本科毕业生的20.80%,其中考取本校研究生322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79.51%;考取外校研究生83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20.49%

(三)学生满意度调查,反馈学校管理水平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对我校当前发展现状,尤其是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生服务和后勤服务以及学校总体发展等方面情况的评价,学校围绕学校总体状况、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校园生活4个大项,23个单项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在全校范围开展了问卷调查,参与率达到了99.9%

调查显示,近85%的学生对我校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学校为学生成长发展给予的支持总体上比较满意;83%的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85%以上的学生认为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90%的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示满意;8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与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我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特色;有77.67%的学生对学校选课制度有赞同态度,但与其他指标的满意度相比略低,说明学校的选课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超过85%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给予了比较积极评价;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生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八成以上的学生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效果持满意态度。

超过87%的学生对校园生活给予了积极评价;85%以上的学生对校舍环境、图书馆藏书及学校管理人员服务态度比较满意;八成以上学生对校园文化比较满意。61.58%的学生对学校网络服务比较满意。数据表明,学生对学校网络服务、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校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态度和学校体育设施及运动场地的满意度在60%70%之间,仍有改善空间。

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学校当前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能很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现状整体满意度较高,是对我校近年来发展成果的一种积极反馈。

(四)认真组织体侧,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对学生进行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的共计6项测试指标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体质测试合格率为71.40%,未及格率为28.60%,及格率为35%,良好率为33.40%,优秀率为3%全面了解我校本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个体差异,让学生通过体质健康测评,了解自身体质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建立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动态观察我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服务,为加强学生课外锻炼指导和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六、国际化办学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坚持把国际化、复合型作为“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基”,学校培养的各类外语、外贸类专业人才一直活跃在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最前沿。

(一)国际化办学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校及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脉搏,适应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全面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支撑体系,构建起国际化特色专业群、国际化课程群,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师资队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大国际化实习、实践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学生深度交流融合,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整体设计、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国际化知识结构,形成国际化交流能力,提升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1.坚持发展全面均衡的留学生教育

学校留学生教育开办近六十年来,始终坚持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理念,学历留学生比例占留学生总规模的75%左右,在2013年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的统计数据中,我校本科留学生规模在北京高校中排名第一。

在教学中,学校注重采用中外学生趋同化的教学模式,除语言课程外,大部分专业课程实现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另外,学校还开设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政治等6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留学生学历教育取得了较为全面、均衡的发展。

2继续举办暑期学校项目

为进一步践行学校“本土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与完善,让学生体验“不出国的留学”。2013年暑期学校共开设75门课程,授课教师绝大部分来自国外著名大学,包括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等,涵盖经、管、文、法、理等学科门类,选课3059人次。

暑期学校项目采用“课程+学术讲座+国内外交流+课外活动”的形式,以课程为主。学校统一组织暑期学校项目课程,邀请国际一流师资,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开设了14场高端学术讲座,如“金融危机管理和更优防范措施——北欧国家视角”、“工业传统、道德管理与经济表现:家族式中型企业的角色”等,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在暑期学校项目期间举办各种特色教学、培训项目,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暑期学校项目面向国内外其他院校学生开放。

3.实施海外学术大师进校园计划

2013年学校聘请长期外国专家38人,短期外国专家168人次,获得教育部资助的海外名师项目3个、学校特色项目3个。2013年我校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首次设立的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项,居于国内财经类院校之首。

迄今为止,我校引进了5名诺奖大师担任我校名誉教授,5名美国Fulbright 学者为我校长期外国专家,得到德国文化交流中心(DAAD)连续10年选派的优秀学者2名。

4.促进学生海外学习和实习

2013年,海外派出学习人数为679人,其中参加学习项目学生236名;短期游学/访学项目学生443名。此外,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参赛、实习等为31名。

迪斯尼海外实习项目至今已经开展十一期,约有190名同学赴美。2013年共有97位贸大学子通过AIESEC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交流,其中有9位是海外实习,88位是作为海外志愿者。

2013年学校接收海外交换生193名,比2012年增长了17.6%

5.国际文化节成为经典校园活动

学校已连续四年举办国际文化节,2013年第四届国际文化节通过各国文化展示、国际主题活动日、国际青年菁英赛事、国际化多彩惠园、国际化实践志愿等活动打造青年新声,共筑“青年梦、中国梦、世界梦”的主题。35个国家的近60位驻华使节、10余位世界知名企业代表、5000余名中外嘉宾学子齐聚一堂,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结合,以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繁荣、世界和平四个愿景呼应时代召唤。文化节通过搭建不同文明对话交流平台,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打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国际化校园氛围,我校的国际文化节已经成为北京高校一张亮眼的国际化名片。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建校之初,学校提出培养“外语+外贸”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提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对外贸易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校打通全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管理、法律等9个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模块,除政治理论课外,取消必修课程,代之以必修学分;同时,打通学院内学科基础课平台,无论是按大类招生还是分专业招生,共享平台课程。打通公共平台,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按培养方案自由选择学习起点、选择课程、确定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使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方面有了多种可能性;打通学院平台,为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两个平台的架构,打破了学科界限,形成各学科互为基础、互为支撑,学科交叉融合的公共基础课平台,也打破学院专业界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真正体现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培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学校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根据学校定位,坚持“双导向”,保证专业特色,既注意培养有科研潜力的学术型人才,也重视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应用型人才。

1.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法学、英语、法学等专业学生全面复合

2013年,申请辅修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辅修专业主要集中于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学院)、金融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会计学、工商管理、法学、商务英语、法语等专业。申请人数与完成辅修专业的人数见表四和表五:

 

表四 申请及完成辅修专业学业人数一览表

 

年级/届数

申报人数

完成人数

完成率

2008/2012

634

348

54.89%

2009/2013

481

217

45.11%

         

表五 申请及完成辅修双学位学业人数一览表

年级/

国际贸易

金融学

工商管理

会计学

英语

法学

信息

日语

西语

法语

合计

2009

73

243

6

157

25

36

3

20

24

24

611

2013

46

129

4

98

9

20

3

9

20

16

354

完成率%

63.0

53.1

66.7

62.4

36.0

55.6

100

45.0

83.3

66.7

57.9

 

2. 学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我校在“学术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广泛探索,在将职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方面作了较早的探索和实践。如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方向),在第4学期从学院各专业通过考核选拔方式确定学生,第5学期开始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以通过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方向),在第4学期从金融工程专业通过考核方式选拔学生,第5学期开始FRM专业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以通过FRMFinancial Risk Manager)一级考试为培养目标。国际商学院会计专业与ACCACGA、澳洲CPA、香港CPA等国际专业组织合作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通过完善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课程体系,使学历教育和资格教育有机融合,促进了会计教育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共赢。

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国内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如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开展的“2+3”兰斯项目(法国),保险学院保险(精算)专业的“2+2”肯特项目(英国),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院、商学院与维多利亚大学“2+2.5双学位项目(加拿大),外语学院日语专业与立命馆大学经营学“2+2.5联合培养项目(日本)等等。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与科研不平衡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和价值追求,但是在现有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评价等制度约束下,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较为严重

对此,学校一方面应构筑教学与科研的贯通桥梁,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运用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引导教师逐步纠正“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二)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瓶颈

促进新型教学模式转换,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是高等教育领域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目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仍是部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推进互动、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仍显不足。

对此,学校要引导落实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引入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同时注重对教室、信息平台等教学资源进行整改和挖掘,全面推动教学模式改革。